导语: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今天刊登题为《广告新前沿:与机器人聊天》(Advertisings New Frontier:Talk to the Bot)的评论文章称,美国聊天应用Kik在聊天机器人领域的尝试,可能会为这一市场开辟出全新的原生广告模式。 与聊天机器人聊天(漫画) 以下为文章全文: 聊天广告 本月,美国青少年群体中最流行的聊天应用,悄然推出了一项可能决定广告行业未来的功能。或者,它至少也将标志着品牌互动新时代的曙光。 人们可以通过机器人直接与品牌对话,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聊天广告”(chatvertising)。 我已经听到人群中爆发出嘘声。你可能认为,广告是最后一个需要更多创新的人类活动领域。但倘若所谓的“对话”最终停留在了文学层面,又当如何? Kik是一款与WhatsApp或Facebook Messenger类似的聊天服务,它号称吸引了40%的美国青少年成为其活跃用户。而现在,得益于一项拥有数十年历史的技术——聊天机器人——这些使用Kik的青少年将得以与包括Moviefone、Funny、Die以及Kik自己在内的多个品牌展开直接对话。 早在19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维增鲍姆(Joseph Weizenbaum)就开发了一款名为ELIZA的电脑程序,可以直接与真人展开开放式的对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聊天机器人越来越擅长与人类互动,主要是因为程序员已经向其中加载了很多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它们还可以从对话中吸取新的知识,从而提升对话技巧,让我们误以为它们真的很聪明。 双向沟通 WhatsApp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5亿用户,今年2月还被Facebook作价190亿美元收购,其亚洲竞争对手也毫不示弱。正是得益于聊天应用的全面崛起,在此时将聊天机器人引荐给智能手机用户或许正当其时。而将“品牌”这个原本毫无生气的东西变成聊天对象,正是Kik创始人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的梦想所在。 “如果你能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跟品牌聊天,那肯定会十分强大。”他说。 如果你感觉这些有些异想天开,那就想想拥有4亿注册用户的日本聊天应用Line。2013年10月,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经纪人在Line上注册了一个账号,并花钱请该公司制作了各种“贴纸”,可以直接用在聊天应用中,并为Line创造收入来源。为了得到这些贴纸,用户必须在Line上成为麦特卡尼的粉丝,这个账号可以与粉丝们“聊天”,还能更为他们提供这位歌手的最新动向。 麦特卡尼在Twitter上拥有200万粉丝,但在Line上的粉丝数量却高达930万。Kik希望进一步推广和改进这一模式:倘若麦特卡尼或他的经纪人不仅仅是单方面地与粉丝沟通,而是与他们展开互动式的交谈,情况会怎样? Kik的聊天机器人现在还很原始,Kik团队本身使用的机器人会讲笑话,效果也最接近真实的对话,而其他品牌的机器人只能推送更多内容。 应用效果 聊天应用在美国以外广受欢迎,由于那里的运营商会根据短信发送条数收费,因而极大地刺激了他们使用免费应用的热情。但这些应用究竟如何盈利仍是一大问题。例如,WhatsApp并不投放广告,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承诺将沿用这种模式。拥有4亿用户的微信也已经对广告主与用户的接触方式制定了严格限制。 在这种包含着各种亲密关系的空间中一味地投放垃圾信息,无法起到效果。问题在于,直到现在,聊天应用中的“原生广告”究竟应该是何模样,依然尚未可知。然而,根据Kik发言人的说法,在这种“推广式聊天”推出的第一周,其中一个项目已经吸引了150万用户参与其中。Kik自己的聊天机器人每天则可以得到180万条消息。 如果你认为, ,有这么多青少年愿意与聊天机器人沟通有些不可思议(Kik有80%的用户不到22岁),那就来看看曾经获奖的“三井”(Mitsuku)机器人的开发者,在2013年对记者说的一段话。 “促使我继续开发下去的,是人们发来的众多邮件和反馈,他们遭遇了很多问题,有询问约会建议的,还有在学校受欺负的,有身患重病的,还有征求面试建议的。甚至有很多老年人把机器人当做老伴来聊天。” 技术前景 读到这里还是没有开窍的广告主,似乎尚未理解他们业务的核心所在。 各大品牌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可以用于娱乐,但也可以传递信息。试想,你的银行或公共服务机构的机器人可以回答客服问题,效果会怎样?利文斯顿说,Kik上的这些机器人将会提供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