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以及中国P2P,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 原旨在撮合个人与个人相互借贷的P2P肇始于2005年的英国,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P2P公司则是美国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前者是目前美国最大的P2P平台,据称只做线上业务。 P2P进入中国并不太晚,但被接受熟知显然是在近期,尤其是国内最大的P2P企业宜信坏账风波之后。直到目前为止也没一份被官方认可的行业数据,一些公司和行业网站说,在中国有接近2000家平台,以及超过1000亿元的成交量。 回到中外各异的概念,前期征信数据的采集上,纯线上的公司在国内几乎不存在,风控而言,风险备付金、垫付金,三方担保各不相同,而实际上,纯粹做平台中介服务的P2P也少之又少,更多的机构选择成为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 例如宜信在东北和杭州的两处争议项目,就是不同于P2P的有限合伙投资机制。宜信和很多公司一样以足额担保阐释风控完善,但担保抵押在市场人士看来,其价格波动、变现能力都有待考量。 至于何种风控模式才是当下较为健康的,各家P2P说法各异,依赖于大数据分析和用户风险意识完善的模式被较多认可,但这也被认为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宜信坏账风波 两次风波,多种口径的澄清,关于地产项目是否存在风险的讨论意义不大,但从宜信财富、担保抵押等词汇中可以看到,作为P2P行业龙头,宜信的商业模式、风控模式衍变,可窥探出国内P2P行业一斑。 回到早些时候的风口宜信当中。 4月8日,香港万得通讯社刊发报道称,国内最大的P2P公司宜信在东北出现8亿元贷款坏账,且贷款主体已经遭到多起诉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而该笔项目的抵押物都是东北四线城市的烂尾楼。 这一报道迅速引发行业关注,宜信公司在4月9日作出回应称,该公司确实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多个地产项目,FEDEX,但总规模远不及8亿元,且各项目目前均正常运作,风险可控,未出现违约兑付,也不存在“造假和跑路情况。” 东北风波未平,随后媒体再次报道其在杭州一个3亿元项目可能出现违约,与此前项目一致的是,在杭州的投资标的也是房地产。 宜信CEO唐宁随后在一份外传的内部邮件中透露,宜信财富在东北开展的房地产相关业务,只有三个项目共2.64亿元的额度,项目运作均正常,而在宜信财富一年接近500亿元的资产配置中,只有13.1%的资金配置到了各种房地产项目上,且有超值的抵押担保。 对于3亿元的杭州地产项目,宜信方面并未予以否认,唐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杭州项目中,宜信有接近三倍的抵押物,并不存在什么问题,而对于房地产领域,宜信的考察极为认真,相关机构的资质以及抵押物是否充分、担保方是否可靠,有着一套严谨的逻辑。 两次风波,多种口径的澄清,关于地产项目是否存在风险的讨论意义不大,但从宜信财富、担保抵押等词汇中可以看到,作为P2P行业龙头,宜信的商业模式、风控模式衍变,可窥探出国内P2P行业一斑。 有必要再次重申舶来品P2P的释义,在2007年进入中国之前,第一家P2P公司ZOPA诞生在英国,但最具代表性的公司则是美国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P2P即peer to peer lending,旨在个人对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相互借贷,是纯粹的线上业务。 而P2P到了中国之后,衍生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P2P也不单单只是中介平台。 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