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移动互联网产业比作当前“最诱人的蛋糕”,并把移动支付看作“蛋糕上的美味樱桃”。不久前召开的“2013农村移动支付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谈及此问题时表示:“从支付环节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具有高效、低成本、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 移动支付,这种时尚、新潮的支付方式看起来应该在一线城市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一项调查数据却显示,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的地区不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非洲。在肯尼亚、南非等国家,移动支付已成为居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的主要载体。全球最常使用手机钱包的国家中,四分之三都在非洲,而全球移动支付最成功的案例则是在非洲的肯尼亚,近七成的肯尼亚成年人都在使用手机钱包,此比例位居世界第一。 相比之下,我国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还有深远的空间可供开掘。专家认为,“移动支付灵活便捷的特性将使其在广阔的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更加大有可为。同时,FEDEX,开拓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不只是企业,不只是金融部门,不只是移动公司一家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农村的移动支付市场必然会让农村金融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方面启动了农村移动支付的试点工作,推动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积极探索业务模式,为更多贫困地区农民提供高效、低成本的支付服务,展现了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扶贫、便民和包容性增长方面的空间和前景。目前试点正在20个省份稳步推进。 专家表示,当前在农村地区发展移动支付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硬件基础已经初具规模。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和台式机上网的比例都超过七成;目前,农村手机普及率已高达90%以上,这为开展移动支付提供了先决条件。手机持有率高于银行卡,这也为农村地区开展手机支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就市场规模来说,农村地区确实有非常大的潜力。人口众多带来需求旺盛,加之移动支付手段安全性不断提高,而农村金融服务尚有不少空间有待填补,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可能成为移动支付下一个重要突破点。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未来要继续拓展移动支付发展,尚需解决几方面问题:一是技术标准问题。无论是电信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在许多技术标准上都存在争论,未来要推进业务发展首先要解决技术标准的问题。二是要积极倡导合作。移动支付涉及行业、企业合作问题,相关各方必须联合起来,实现合作才能有效拓展市场和业务。三是要进一步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业务要长期健康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商业模式,要积极开动脑筋,把空间和前景转化为合理的商业模式,实现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刘士余则明确提出了要把农村移动支付的广阔空间和前景转化为合理的商业模式需要做的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尊重创新和尊重市场选择。鼓励银行和支付机构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移动支付与融资、信贷业务模式的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金融在缓解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二是要始终把改善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作为发展包容性金融体系的首要任务。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习惯,重点满足农民小额转账、汇款、取现、农民各项补贴发放等基础性、必需性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加强风险防范,确保资金安全。从维护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高度,加强金融支付服务的安全性,全面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利、低成本的交易工具。 “具体来看,目前对移动支付普惠农村金融的最大制约,就是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受理环境还不够完善,打通各大运营商、银行,由竞争转为合作是第一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移动支付终端机具布放和改造升级的成本较高,初期主要靠少数机构来推动,基础设施改造进度缓慢;此外,能够受理移动支付的POS机仍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农村仅有少数试点。 “农村移动支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前景看好,不过要走的路还很长。”上述业内分析人士称,“要想让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开花结果,除了技术推进外,还应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和权利。” 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