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水市场化能给中国高铁带来什么?在首批尝试市场化的中国高铁传媒身上,市场化的反应令人出乎意料。 广铁集团文化广告总公司总经理孙长松8月12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透露,2013年中国高铁传媒市场总收入为18亿元,较2012年翻了一番,而2014年预计收入还将增至25亿元。这一收益较原铁道部2011年对整个铁路传媒市场预估的10亿元收益高出一倍多。 正是因为市场化的收益如此明显,中国铁路总公司逐渐放手让各地方铁路局进行传媒广告运营模式的尝试。而作为试水第一家,孙长松向记者透露,广铁集团正在进行三年来第二次转型,拓展铁路广告互联网化。而作为转型的基础,广铁在其传媒公司的组织架构上亦同步进行扁平化改变。 当你乘坐高铁时,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广告越来越多?走近火车站,从火车站广场就开始接受广告的注目礼。候车时,不仅能看到车站内的广告牌,站场巨大的LED屏除了播送列车信息,也会不时推送不同的广告。上了火车,无论是座椅靠枕还是桌面,抑或是杂志或列车视频里,还能看到不同的广告。即使将目光转向窗外,高铁沿线不时还会闪过巨大的户外广告牌,再次提醒你广告的存在。 所有这些广告,都是近两年经中国铁路总公司允许,开始大量走向公众。2011年底,当时作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前身的铁道部开始试水高铁传媒市场化,那时预估高铁传媒广告将为铁道部每年贡献10亿元收入,而相关各方在整个高铁传媒广告市场的收益料在50亿元左右。 铁道部做出这样的判断在那时已算是大胆。因为,直到2011年,全国铁路广告收入不到一个亿,处于亏损状态。整个铁路系统的广告传媒约2000人左右的从业人员,勉强维持生计。 孙长松向记者透露,那时全国十几个铁路局下面有上百家广告公司。以其所在的广铁集团为例,2010年前,全集团有广告经营主体近20家。每一家都规模很小,三五个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整个铁路系统只有上海局一家广告公司进入国家二级行列。 当时铁路站车广告媒体绝大部分由代理公司经营,且以属地代理为主,各据山头。网络性的代理公司仅有北京华铁、北京百诚和北京兆讯。但这些公司当时可做的空间也有限,如华铁当时的业务主要是普速列车,UPS,而百诚以既有铁路客运站出站通道为主,兆讯则以小视频机为主。 高铁的出现,改变整个形势。而且,显然铁道部低估了高铁广告的潜力。 2011年底,原铁道部开始试水高铁传媒市场化,放出2012年一年的高铁商业广告经营权,一下子入袋4亿元。尝到甜头后,铁道部随后开始了正式的招投标,高铁广告收入逐年增高,2012年高铁广告为铁道部增加9亿元的收入,2013年翻了一番,达到18亿元。孙长松透露,对于2014年的收入,中铁总估计约在25亿元左右。 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