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一则“重庆开始处置P2P违规业务”的消息显示出,继本月初央行召集相关产业人士摸底座谈之后,P2P已经逐渐进入监管层的视线。 这场整改由重庆金融办、重庆工商局、重庆公安局、重庆银监局、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等部门联合进行,历时三个月。媒体披露,宜信重庆分公司等五家P2P公司涉嫌非法集资,被相关部门要求整改逐笔清退现有的债权债务。 据媒体报道,这几家公司非法聚集资金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向出资人担保并承诺固定收益、参与借贷、销售理财产品,二是以入股投资公司形式私下承诺年固定收益,三是发行销售附固定收益回报的商业预付卡聚集资金,吸收的资金并未直接进入借款人账户,而是进入公司或其法定代表人账户,再向不特定对象放款。 宜信公司则于7月25日发布声明称,目前宜信普惠重庆分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进行,客户服务有序开展,继续合法合规地为广大个人及小微企业主提供信用咨询服务。 宜信是P2P模式中的“另类”的代表。原本,P2P(peer to peer lending)是“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的个人之间的直接融资方式。P2P作为中介,并不介入到交易中。这种模式源于2005年诞生于英国的Zopa公司。 而宜信采取的是债权转让模式,介入到交易中,因此也有观点称,宜信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P2P。 实际上,国内的近半P2P公司并非严格意义的信息中介平台,而是进行了诸多变通,例如,一人可向多人借钱;一人在线下产生借贷关系,将债权在网上进行买卖;构建资金池;类“担保”等。 普遍观点认为,EMS,P2P虽然不是金融机构,但大部分P2P的参与者把自己定位为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在发展、管理。与之相对应地,却是金融监管在行业草莽期的缺位。 除了监管缺位的风险,中国模式下的P2P行业还面临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这都给P2P的未来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如履薄冰。”一位P2P创业者如此描述当前的心境。
分享 (责任编辑:admin) |